為貫徹峨眉山佛學院學修一體化教學原則,加強宗教院校深入開展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學生實踐活動能力,2019年4月15日,訓導部主任通達法師帶領男眾部師生赴蒙頂山之巔的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原來是蒙頂山天竺院的舊址,館內珍藏的歷史展品讓大家深刻的了解到那一段艱苦的歲月,更加堅定了大家愛國愛教的信念。
隨后大家來到蒙頂山永興寺,禮拜諸佛,深入了解蒙頂山佛教文化和茶文化,體認佛教中國化歷程。
蒙頂山永興寺在三國時期已有天竺僧人來此結茅,后改茅為寺。在歷史發展中,歷代僧人在此修學、建設發展寺院、弘揚大乘佛教義理,寺名先后改名大梵音院、龍泉院。晚唐道宗禪師首先在蒙頂山推行“叢林清規”和“禪茶并舉”,僧人、信眾、文人雅士以茶悟道參禪,風氣極盛。在兩宋時期,西域僧人甘露祖師(本名不動)從西域游至漢地,到達蒙頂山,在此重建寺宇,取其“蒙山之龍脈”,改名蒙龍院,并結合顯密相關論典,集成《蒙山施食儀規》,儀軌圓通顯密,契合漢地因緣,在漢地廣為傳誦。后來惠珂師徒取“續禪燈于不墜,永興興永遐昌”,改名為永興寺。永興寺遂成為在“蒙山施食儀”發源地,蒙山佛教由此名動天下。
中午,全體師生威儀齊整莊嚴,立于大雄寶殿內上供,殿內一時梵音清響。
《蒙山施食儀軌》是甘露祖師根據《三十五佛懺悔文》《決定毗尼經》《華嚴經·普賢行愿品》《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等大乘顯密經論集揖而成。蒙山施食儀軌簡便實用,自成一家,以顯密圓通為特色,相契于漢地之機緣,便于僧人和信眾施食鬼道有情,以結善緣,以消宿怨,增益自身道業。
千百年來,蒙山施食儀規在漢地廣為傳誦,成為佛門晚課必修課。蒙山施食施法以法界唯心為綱樞,明了十法界之有情無情全在我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中,以此宗旨貫穿于說法開示與加持水食之中。其說法開示用顯宗經偈,以懺悔發愿,稱佛名號,與誦念《心經》為主,而加持水食則用密宗咒明,以變食真言與甘露水真言為主,如甘露無上妙樂,解脫眾生身心二苦,超升善道,乃至得生極樂國土,究竟安樂,故時人以“甘露”美師之德操,以為甘露祖師名號之由來。
可見,蒙山施食儀規將顯教經文偈頌與密宗咒明印契二者融為一體,步步推進,將食法二施融入于其中,化轉有情眾苦,得究竟解脫。此正體現了國人崇尚圓融博大,向往敬仰包容萬物之雅量情操。今山門石壁猶存清道光年間所刻的“甘露宗風”四字,尤為體現祖師之風采,其功德光照千秋萬代。
在學習蒙山施食儀軌之余,大家以茶行禪,在一縷清香一縷茶香中品味禪茶的寧靜、安詳與超然。下午,全體法師一起來到蒙頂山山區,參觀茶園,學習摘茶、制茶等茶工藝技術,體悟蒙頂山茶文化。在歷史上, 中國茶文化一開始便與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端拇ǖ胤街尽酚涊d:漢時吳理真于四川蒙山親植茶樹,這是佛教僧眾植茶的最早記錄。在蒙頂山佛教發展過程中,歷代僧人在寺院周圍親自辟地種茶、采制茶、促進茶葉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同時將茶用于修行中,蒙山茶與佛教修行融為一體,僧人和信眾以茶悟佛性,禪茶一味宗風延續至今,表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慈悲本懷和圓融無礙的智慧深入廣大信眾中,這也是人間佛教的重要內容。
下午四點參學結束,法師們身心歡喜,在感受蒙頂山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中,收獲頗深。通達法師希望大家通過參學,用心領悟祖師道場中散發的歷史文化氣息以及祖師遺留給我們的佛門風范,在自己的實踐體悟中增進智慧,開闊眼界,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適應時代發展的合格僧才。
主辦單位:峨眉山佛教協會|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禪院|郵編:614200
峨眉山佛教協會電話:0833-5590995
川公網安備 51118102000121號
|
蜀ICP備07002121號-1
您是本站第14790450 位瀏覽者